公益培训 | 周乘涛老师: 火柴线上评选有感,做一个小小的“火柴”——2024火柴暑期成长营

火柴公益    公号动态    公益培训 | 周乘涛老师: 火柴线上评选有感,做一个小小的“火柴”——2024火柴暑期成长营



 作者介绍


周乘涛男,中共党员,参加工作24年,喜欢读书、运动,生活中用笔记录生活,用心感受美好,用行传递温暖,火柴公益第九期线下成长营成员。



做一个小小的“火柴”

火柴公益2024年线下成长营申请日期刚刚截止,线上评选又如火如荼般的开始。我作为志愿者和小组成员一起完成了47名参评老师的初试与复试工作,虽然两次评审前后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,但是这次评审让我又一次走进了火柴公益,感受到火柴暖暖的善意,又一次和各位同仁近距离交谈,感受到他们对教育浓浓的热爱。



一、善意的传播者   

    现在距离我参加线下第九期成长营已经将近一年时间,但在开营仪式上,火柴公益创始人胡泽民先生的发言,我记忆犹新。他讲到希望每个人参加培训的老师,能够感受到火柴小小善意,并将它传递给身边的人和孩子们。其实对于这句话,刚开始我不甚理解其中含义,经过为期5天的培训,我感受到火柴公益的小伙伴们对来自天南海北的乡村教师细心照顾;看到了公益老师们顶着烈日和暴风雨来为我们无偿授课;看到了许多陌生人和企业家热衷于公益事业,他们没有任何功利性,完全是发自内心对公益事业的热爱和内心的善意。我被一群陌生人所鼓舞、感动。从火柴营归来,我试着变化的角度去观察,去善意的表达,结果一下子就发现了同事、妻子、学生不一样的地方,由此也就改变了彼此之间的关系。

    这次看到火柴公益招募志愿者,我没有丝毫犹豫,就进行了报名。一方面是火柴为我们乡村教师做了许多,投桃报李,我理应也为火柴做些什么,另一方面,我要尽自己所能,通过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,传递“火柴”所散发出来的善意。


二、乡土教育的深耕者  

   在参加评审的这段时间里,我时不时地翻阅众多申报材料,从这些字里行间我看到各位同仁对教育的热爱,对孩子的热爱,对自己故土的热爱,他们生于斯,长于斯,献于斯。他们两鬓斑白,围着三尺讲台,数十载如一日,默默地守护学生,将一批批的学生送向远方;他们地处祖国边陲,面色黢黑,偏居一隅,心却向着远方,始终不忘给学生插上希望的翅膀,引导他们去看看山的另一边;他们背井离乡,放下家人、儿女,自己独自在外,面临语言、生活习惯诸多考验,他们如同茅盾笔下的“白杨”,扎根乡村,最终做出了许多成绩,站稳了自己的舞台;他们初出茅庐,壮怀激烈,怀抱一颗教书育人初心,从繁华的都市义无反顾回到偏僻、落后、逼仄的乡村,开始自己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之路。

    看着这些饱含深情的申请材料,听着老师们质朴的话语,我一时之间有些恍惚起来,如同听我自己的故事,一样的执念,一样的热爱。告别喧嚣的城市回到农村,选择回到校园,做一名教师。和孩子们一起晨诵古诗词,共读一本书。夏天一起吃西瓜解暑,冬天和孩子们一起打雪仗、堆雪人。待得久了,也会有厌烦疲倦的时候,最终因为可爱的孩子们还是选择留了下来。没有高大上的动人事迹,有的只是点点滴滴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经历。

    如果将参评老师的故事全部讲出来,并按年龄排序,那这些故事可以构成乡村教师的过去和现在,他们一代代守望乡村,培育幼苗,静待花开。岁月流转,四季更迭,在乡村教育这个大舞台上,经常会有更年轻、有朝气、有活力、高知识水平的青年人,加入进来,他们的重要作用不啻于刘慈欣在科幻作品《乡村教师》的描述。所以你还会再次听到关于乡村教师的故事,它穿越时间和地理,在一代代乡村教师的身上传承着,影响着后来人。



做一个小小的“火柴”

火柴公益是乡村教师看世界的一架桥梁,通过这个媒介,让我们看到除了物质追求之外,人应该有更高的价值追求,比如价值认同和自我实现。在“火柴”的引导下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和多元的生活方式。今天的暑期,又有一批幸运的老师走进这个温暖的公益组织,在这里积蓄力量,再次启航。愿每个在受益“火柴”的人,都做一根小小的火柴,将那小小善意分享出去,让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。


 E N D   -


排版:王琳

2024年6月7日 15:26
浏览量:0
收藏